清风拂波,心澜温茶

作者:侯岩 杜玉兵 黄威文章来源:校记者通讯团浏览次数:631发布时间:2017-05-14



 人物简介:刘旭东,江西省高安人。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出版专著《从启蒙主义到古典主义:苏雪林文学思想论》,发表论文十余篇。

 人生滚滚扬尘里,有人似一杯可乐,沸腾翻滚时激情飞扬,时间久了却入口乏味。有人却如一盏清茶,清闲平静,偶有水波也只是轻泛而过;初品时寡淡,在岁月温火的慢煮下,却是香渐浓味愈醇,令人禁不住回味,唇齿清甘。

 本期专访人物——刘旭东老师就是后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品味了一段饮茶一般的人生。

情钟于文学,性养得闲静

 据了解,在部分课堂上,刘旭东老师经常会拿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为案例进行讲学,这一方法让学生觉得很是接地气,听课兴趣盎然。被好奇驱使的笔者问及此问题,刘旭东老师笑着回答说,一是个人兴趣所在,二是好像只有以金庸为例,学生才更有共鸣。

 随着笔者的深追,刘旭东老师逐渐陷入了回忆。从小,刘旭东老师便对阅读有着浓厚兴趣。但作为“县城青年”,条件有限,文化性的读物很少,武侠小说与港剧几乎伴着他走过了整个中学时代。初中便把金庸、古龙给看完了。

 高一开始接触诗歌,有一两年疯狂写诗,甚至梦想成为一名诗人,为投稿还花了不少钱买邮票。刘旭东老师开玩笑说,读诗的起点太低,从汪国真读起,所以没写出来。但当他说起当年那些幼稚的作品和行为时,脸上却挂着掩不住的笑容。

 由于钟情文学,刘旭东老师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专业。在大一就立志要考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也是由于热爱文学。但考名校之路很艰难,尤其在当年相对闭塞的宜春,他基本上没有多少考研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又毅然选择再战。

 第二次考研差强人意,依然没考上作为第一志愿的北大中文系,最后调剂至位于四川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刘旭东老师觉得自己当年入川不乏无奈,但多少带着些悲壮。人们常说,少不入川,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川中生活太过悠闲,会散漫了自己的心性。还是因着对文学的热爱,也不愿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前往。到了西华师大后,发现四川慢节奏的生活倒还真适合读书,同时对他闲静的性格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我们往往习惯性地以为自己性格是天生的,但很多时候环境对性格的培养和影响是有决定性的。”回忆完那段时光,刘旭东老师笑着如是说道。

 去厦门大学读博是2009年的事,那时的刘老师已经在宜春学院工作三年。他在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说,从来没在大城市读过书,所求学的地方都是休闲城市,所以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没有那么远大,在一个小地方当普通老师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一技握在手,波澜化沉淀

 有人常说,高中尤其高三是菁菁学子人生的转折点,其实大学也一样。走出大学,一众学子就不得不迈入社会。一旦踏入社会,寻找工作就成了学子们难以回避的事情。对此,初入社会及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大多会陷入迷茫。

 谈到这个问题,刘旭东老师表示大学生会感到迷茫很正常,没有经历足够的锻炼,对自己的认知不透彻,自然无法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说着,刘旭东老师谈起了自己当初在上海找工作的一次经历:那是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刘旭东老师得到了一家文化公司的面试机会,由于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契合,加上该公司环境和待遇都不错,他便对这个机会充满期待。面试时,对方给了他一份纸质文稿,要求他直接用笔进行校对。刘旭东老师蒙了,他不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语文打底的基础性知识,当时至少是中文系专业本科毕业的刘旭东老师却不会用,这让笔者三人感到吃惊。

 问及缘由才知道,正是由于这知识看着太过基础,刘旭东老师在大学里一直都没有涉猎。由于当时不会用修改符号,刘旭东老师即使知道文稿错误,也无法完成对方的要求。谈及面试失败,刘旭东老师说:“当时虽然有些后悔,但事情过了并没有觉得什么遗憾。”

 结合自身经历,刘旭东老师表示:大学生在校园收获知识固然重要,但踏入社会拥有一技之长和实用性的基础能力更加重要。因为有这两项,你才能独立支撑自己的生活。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因此,刘旭东老师建议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及需求多学习实际性的知识和技能。只要有一技之长独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发展路上失败再多也只是茶杯里泛起的微波,平复后便会成为人生的沉淀与积累。

缘结辩论赛,岁月回味长

 在学校,刘旭东老师除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还亲手创建了几个社团并担任指导老师。长缨辩论社、天空诗社、清渠读书会,这些社团的活动都能见到刘老师的身影。

 聊到这个问题,刘旭东老师同样表示和自己大学时候的经历有关:刚进入宜春学院不久,中文系组织了一次辩论赛。那时班上同学都不大愿意参加,他也没这方面的经验,但班上同学觉得他平时喜欢读书,也许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硬把他推荐去了。

 意外的是,第一次参加辩论的刘旭东老师发挥不错,首轮便获得了胜利,并且一路过关斩将,赢得系里比赛冠军,同时还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此后,便频繁参加各种比赛或者担任指导。按刘旭东老师的说法,那真是一个辩论的黄金年代,好像永远有打不完的比赛,从系到校,从市到省,几乎每一级的比赛他都参加过。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2000年,江西省组织了一次全省大学生辩论赛,那时宜春学院还没挂牌,说起来这是学校第一次以“宜春学院”这四个字参加公众活动。刘旭东老师是当时的队员之一,最后学校获得了全省亚军。刘旭东老师与辩论结下的缘份至今将近二十年。

 指导了好几个社团,刘旭东老师亲眼见证了许多学生在社团里得到显著成长。他认为社团是一个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得到锻炼的好平台,于是便根据自身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社团的创建之中。同时,经过时间观察,刘旭东老师发现社团里的大学生由于是兴趣相投聚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交流比班级上的同学交流更容易产生共鸣,相互间的友谊也相对维系得更加长久。

“现在毕业以后和我联系最多的学生,倒不是上过我课的,而是曾经在社团里指导过的。”刘旭东老师对于在社团和学生结下的友谊作如是表述。对于参加社团会影响学生学习这一问题,刘旭东老师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事情并非绝对,只要学生自己能把握好一个度,参加社团不但不会对其学习产生影响还会让他们得到课堂之外的很好锻炼,同时也能结识更多的朋友。若干年后,这段岁月的经历和友谊将会成为学生们难忘的美好记忆,让他们回味悠长。

  

 笔者后记:在物流横飞的现下,风气大多浮躁,似刘旭东老师饮茶一般的人生与心境着实难得。它犹如一股泉流,让人为之一亮,倍感清爽。我们常说要诗意地生活,我想若是能有刘旭东老师这饮茶一般平淡沉静、回味悠长的人生心态,生活必然会增添许多诗意吧。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