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这是一次阔别了34年的再聚首。当年年轻力壮的青年小伙,如今已是两鬓半百的花甲老人。在与徐教授的交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智慧老人这一辈子的辛勤研究,更是34年来日日夜夜对母校的思念之情。 1977年恢复高考,让我幸运的站在了师专的校园里 1969年,年仅16岁的上海青年徐时仪来到了江西。1977年,随着高考恢复,徐时仪成了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考入了当时的宜春师范专科学校。 “对宜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秀江的浮桥了,还有当时的城墙,只可惜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只能永远的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那会秀江水清澈见底,经常可以看见小孩在水里嬉戏,山和水一直是宜春非常宝贵的资源,一定要好好珍惜。” 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徐时仪感到很亲切,在师专就读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拼命的汲取着宝贵的知识。“我记得那会图书馆只允许借几本书,我们就不断地看书,看完一本又去再借,直到图书馆的书都被我们借完了。”正是由于在师专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徐时仪在1980年离开宜春后便开始了对中国古代文献和的研究,直到198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如今,已经61岁的徐时仪教授正在着手三个国家项目,其中两个均已完成,主要做古典文献,是目前古典文献的学科带头人。 他谈到自己的学术论文,说从做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是一个飞跃和扩展,几乎囊括了古典文学的大部分。正是得益于平时阅读书籍时会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所以对知识的掌握很扎实。 提到佛经方面的研究,他说道,这是一个百科性的东西,光靠文献是不够的,还要从书本中继续发掘。在发表的《朱子语类词汇研究》中,因为对朱子语类的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词汇典籍,所以成为了国家社科项目,这在学术上处于前沿水平。同时,他还提到,做研究的目的是吸取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发扬优良传统,让更多的人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守住祖宗的根。 天道酬勤,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时光,把握机会 徐教授认为,当下时代发展的快,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接轨,很有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基础打好,包括指定的文献资料也要读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够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保障。其次,要珍惜光影,大学四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你可以选择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也可选择脚踏实地,潜心学习。 除了打好基础外,自我的学习态度也非常重要,要靠自己自觉的去学习和阅读,按兴趣发展自己。你的大学态度决定你以后的人生态度,说到这,徐教授回想起当年班级里的同学当时都是靠良好的根基才得以日后有很好的发展。 在他看来,在大学要学会不受外界的左右,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奋斗目标,不要人云亦云,拥有自己的主见。对事物要学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也是大学精神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徐教授深情地表示自己的起点是在宜春师专,自己后来的成果也是依托于在师专打下的厚实的基础。所以宜春学院成了他半个甲子的牵挂。 采访结束,他语重心长的寄语道:学弟学妹们现在都处于风华正茂的时代,要学会把握机遇,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珍惜时光,实现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