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司汤达的这部作品,有三点感想:
(一)、当我结合作者和作品的关系时,了解到作者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这也是后来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于连设置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时常被父亲和兄长暴打人物的原因。而且他的父亲视财如命,于连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利益,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辱骂。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于连带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于连接触上流社会之后逐渐变成极度的自尊。这个给我的启示不亚于“孟母三迁”带给我的感触,论从小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结合作者生平更容易理解人物内心历程的变化,从中我也觉得“苦难或许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行”。无论何时受过的苦,遭到的区别对待总会在内心深处留下伤疤。给我文学创作也有一定启示,对人物刻画,可以加入现实因素以及从人物生长环境入手,为人物性格塑造做铺垫。
(二)、关于德·瑞纳夫人,她是一位生活在上流社会而不看重财富和地位的人,从小生活在修道院的她,内心只有对上帝的信奉,在家庭中她按部就班地照顾丈夫和孩子。但于连的出现,打破了德·瑞纳夫人的平静生活,于连慷慨的气度和傲然独立的性格让瑞纳夫人对他刮目相看。他曾经发誓要忠于丈夫,但是,在于连出现以后,所有的誓言都随风而去,此时,人物的内心活动非常的丰富,瑞纳夫人会自己问自己“怎么,我在恋爱!我已经接受了爱情,我结过婚的妇女,又爱上别的男人了”,这体现了已婚的瑞纳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她有时也会想“我不能一分钟不思念于连,这种可怕的痴情对我丈夫从来没有过……”通过瑞纳夫人自述的话语,能够进一步体会到瑞纳夫人的婚姻和爱情。婚姻的繁重与爱情的甜蜜让她内心处于矛盾中,也反映了瑞纳夫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过程。这种内心细腻描写更能让人把握人物走向,推动故事发展。就女性形象而言,我觉得德瑞纳夫人存在一个致命问题——“新鲜感”,并且并不能找到自己真正能够独立而不依赖别人的东西。平淡无奇、毫无波澜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可能“有幸”会过上这样的日子,“有幸”这个词是相比于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而言,有的人就是在平庸的生活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有趣的事,德瑞纳夫人“爱情之火”重燃,让我不仅仅明白小说中人物走向,我联系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一些总是生活在“温水”并因此感觉无聊的人或许会成为新时代的“时间杀手”。
(三)、上帝让平民于连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不过小智慧无法改变现状,反而使得于连更想步入上层社会,并且还让他开始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在孩童时期,他见证了拿破仑军队是如何受到万人敬仰的。所以,在受到启蒙思想洗礼后,他开始渴望自由、平等,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建立一番丰功伟绩。对于这一点,于连的这种想法即通过自己奋斗改变人生轨迹,我赞同。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于连无法接受外人对自己的蔑视,他无时无刻不在警醒自己和上层社会的距离,然后也在不断地缩小距离。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使他的眼光变得异常犀利,一旦他发现歧视、伤害他的人,他就会马上进入报复状态,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已经超出了自我保护的范畴,反而更像是一种对敌人反抗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极端“自我保护”和“自我意识”强化的表现,他的这样的性格弊端直接体现在他的两段恋情上,于连出身的卑微和那个由财富和地位决定的时代也透露了这两段爱情的开始不是纯洁的相爱,是于连为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的买单品,是帮助于连实现理想的阶梯。同时这两段爱情在当时的背景下是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以及于连地位的提高引起一些教士的妒忌,他的这两段爱情在社会主流的驱使下必然会被阻碍,最终以戏剧性的悲剧结束。他本身对富人的仇视心理都促使了他与德雷瑞尔夫人的禁忌之恋的爱情成为了媒介。那个时期人性被欲望所驱使,利益熏心,野心膨胀,渴求在动荡的社会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我知道小人物难以撼动大格局。虽说我命由我不由天,真正走在奋斗的路上,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艰难险阻,我们既不能选择自己的时代,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但我们能够看清它、观照它。于连这一人物在我看来是一个“悲剧英雄”,作品中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手法很值得细细研究,而对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我觉得是本文带给我最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