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青,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级访问学者,江西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兼职硕导,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语言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语言研究》《江汉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市校级课题多项;出版《民族主义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研究》《韩愈与袁州论考》等学术著作3部;编著《韩愈在袁州资料选编》《韩愈研究》等6部;荣获江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宜春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1998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稚气未脱的高建青初登宜春学院的讲台,担任中文98(2)班的班主任;2025年深秋,两鬓斑白的他已成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仍在为学院发展、学生成长伏案到深夜。二十七载春秋,堪堪一万个日夜,高建青的身份从“班主任”变成了“院长”,但有一种角色始终未变:那个永远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大家长”。
“高老师是我们随时都能找到的‘大家长’。”学生徐睿这样评价。
这句朴素的评价,这份“找得到”的承诺,承载着近万个日夜的坚守,印证了他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
课堂内的“燃灯者”:以爱为薪,爱生如子

(高建青坚持定期主持“文心读书会”营造学院浓郁读书氛围)
博士、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院长——在这些闪亮的头衔之外,高建青最珍视的,却是那个“最小”的职务:班主任。而且,是长期担任。在高校,这并不多见。
2018年那个暑假,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因抑郁而自杀,幸得他及时发现并送医抢救。在市人民医院,高建青陪护了学生整整三天。出院后,他持续的劝慰最终化解了学生的心结,使其顺利毕业。这场生命的守护,诠释了“班主任”责任最重的分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关爱好“每一个”学生的理念。
除了特殊时刻的守护,他更注重日常的温暖传递。担任班主任期间,他坚持为每位学生准备生日礼物,并独创“排班运动法”,每天安排时间与学生散步、打球,真诚交流,用心贴近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老师记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日,这份重视让人倍感温暖。”学生们回忆道。然而,这位慷慨的师长对自己却十分节俭,一个旧水杯、一部手机服役了多年也不舍得买新的。这种反差正是他的人格写照:将物质享受降到最低,将情感与资源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
他的爱,也同样倾注在课堂与赛场。他的“唐诗专题”课被学生誉为“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旅行”。对此,23级中文二班的胡茵子同学印象深刻:“高老师在开学第一课就坦率地提及自己‘四大名捕’的外号,让我们感受到他‘敢为人先’的个性与严格的要求。”他要求学生每周背诵十首唐诗并亲自抽背,起初让学生感到压力,但后来大家逐渐认识到这种“高中化”的严格教学,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积累知识、未来站上讲台“肚子里有墨水”至关重要。
他创办江西省首个“创意写作工坊”,被多家媒体报道;指导学生在“田家炳杯”“华文杯”等全国师范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实现学校在这些赛道的历史性突破。荣获“最美大学生”称号、拿下“华文杯”一等奖的22级徐睿同学分享道:“每次我的教学设计和逐字稿拿给高老师修改,他总能将其修改得更有内涵、思想和逻辑。他经常深夜回复,有一次我面临重要抉择,他停下手上的工作,耐心开导我、鼓舞我。”
这种“以校为家”的投入,意味着对“小家”的亏欠。他读小学的儿子曾在作文中写道:“我爸爸在外地学校上班,中午从不回家……”。谈及此事,高建青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这或许是这位“大家长”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沉重的一角。他将对孩子的爱,化作了四封在不同人生节点写给儿子的信:主题分别为感恩、成长、奋斗与梦想,进行着一种深沉的“守望”。
书斋外的“深耕者”:科研落地,服务社会

(高建青走访地方企业洽谈校企合作)
2025年6月,高建青教授耗时十年完成的学术专著《民族主义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夏晓虹作序并在《中华读书报》刊文重点推介,标志着他在中国近现代语言文化思想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然而,问起他最有成就感的工作时,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最看重的,是如何让韩愈文化服务于地方发展。”
“高校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外,同样要注重服务地方与文化传承。”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在2006年博士毕业后就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与宜春有深厚渊源的韩愈文化。“韩愈在袁州虽仅任职九月,却兴文教、放奴婢,留下‘江右名宦’的雅号。这笔文化遗产不应沉睡在古籍中。”2009年赴潮州参加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后,他更坚信这项工作潜力巨大。
2009年,他整合团队在校内成立“韩愈研究所”,在宜春市社联《内部策论》发表的研究报告也获得市领导的批示,学术的星火,第一次照进了现实决策领域。
不过,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文化项目的过程绝非坦途。“困难诸多,”高建青坦言,“首先是领导导向问题,工作会因领导更替或重视程度不同而受阻;其次是经费问题;再次是文献资源的整合;最后是专业团队的组建。”
于是,人们看到高建青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市社联、文联、宣传部、文广新旅局……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学术推销员”和“项目协调人”,反复阐述韩愈文化对于打造宜春城市品牌的重要价值。
2019年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关心和直接推动下,宜春市韩愈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高建青被推举为副会长。这标志着他的研究从个人志趣,上升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地方文化工程。
他还多次受邀参加“袁州古城文化复兴工程”座谈会,从一位建言者,变成了直接的参与者。“看到自己多年的研究,能直接参与到古城规划,这是一名学者最大的欣慰。”
研究会成了支点,撬动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成果:2018年,他为宜春地标“多胜楼”景区的“韩愈文化长廊”提供核心文案;2022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南庙镇袁梅村“卢肇文化长廊”的整体设计与文案创作;他主编的《韩愈与袁州论考》被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收藏,成为学界研究韩愈文化的重要论著。
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式,反过来也滋养着他的学术研究。“它让我体会到科研对地方产生的实际效益,促使我带着‘研究成果要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理念去做科学研究。”
更可喜的是,这项事业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22级徐睿等同学以“数智韩愈”为主题,将他的研究成果数字化,获江西省文科创新大赛银奖并进军国赛。相关老师也指导学生开展韩愈文化学术研究和毕业设计。
从书斋里的学者,到奔波于城乡之间的文化实践家,高建青诠释了他的学问观:“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社会。当你的研究能让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更加清晰,能让一方百姓的文化自信更加饱满,这便是研究最大的价值。”
学院里的“掌舵人”:以责为舵,行稳致远

(高建青在办公室处理工作事务)
当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场硬仗摆在面前时,高建青没有退缩,而是主动担当,作为院长主持最核心工作,成为了前沿阵地的“指挥员”。
评估期间,他牺牲休息时间,带领团队反复修改材料。在这段关键时期,每天清晨七点多到校,深夜十点多离校,这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工作常态。
高建青既重实干,更善巧干。早在2015年江西省试点专业综合评价时,他在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材料撰写,最终取得全省第六的佳绩。
“评估准备必须精益求精,”高建青强调,“专家的提问往往聚焦具体环节,只有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才能从容应对。”他要求团队在准备过程中反复推敲各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他信奉着独特的工作哲学:“工作就是最好的休息。即便没有评估任务,周末我也会到校进行工作复盘和思考。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虽然紧张但从不感到疲倦。”
高建青充分肯定了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他特别感激几位班子成员的鼎力支持:“他们响应非常及时,积极配合。有一次深夜遇到难题,信息发出后能立即协助解决。”对于暑期坚守岗位的教师们,他也给予高度评价:“大家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他看来,“以评促建”的深远意义超越了评估本身。“这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发展:促使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更加规范,教学理念和方法持续优化;提升了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并通过发现问题推动改进;最终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促使基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即便在评估攻坚最紧张的阶段,他依然固守着他与学生的“约定”。23级中文二班的罗子彤说:“虽然高老师非常忙碌,但只要你拿着问题去找他,他总能立刻停下来,给你最耐心的指导。”
23级梁欣也分享了一个细节:“高老师举办的‘文心读书会’每周固定进行,除非出差,他都会准时参加。评估期间有一次他实在太忙,中途让一位老师代主持十几分钟,匆忙吃了晚饭就立刻赶回,那时已是晚上九点。”
“立德树人,服务师生,原是高校教师的‘天职’。”这是高建青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从教二十七载最朴素的注脚。
夜色中的宜春学院人文楼,那盏灯依然亮着。光的这头,是堆积如山的材料与无穷无尽的事务;光的那头,是无数被他点亮的人生与一座因他而更添文化底蕴的城市。高建青依然在忙碌着,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与文传学院全体师生一道,正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每一次检阅与挑战。
责任编辑:钟烨华
图文一审:罗智伟
图文二审:尹 瑛
图文三审:高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