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巡礼】 浦晗:扎根讲台育桃李 深耕学术谱华章 服务社会践初心

发布者:wcxy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0


浦晗(1991—),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宜春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南昌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江西省赣鄱英才人文社科青年高端创新人才,赣鄱俊才青年文化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戏曲史与戏曲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在《民俗研究》《戏曲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5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田汉戏剧论文奖三等奖等业界知名奖项,近年来获江西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教学上承担古代文学等课程,并担任学院考研中心负责人。工作以来多次获评校优秀教师、优秀科研先进个人、科研之星等荣誉。

科研为翼:以“问题意识”为刃,做学术前沿的开拓者

在宜春学院,有这样一位青年学者:他手握粉笔,在三尺讲台上春风化雨,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他埋首典籍,在学术瀚海中劈波斩浪,以卓越成果攀登研究高峰;他更勇立潮头,在数字云端搭建桥梁,以创新方式服务万千学子。他就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近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浦晗。自2018年博士毕业入职以来,浦晗以其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多重角色中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学为本:以匠心守初心,做学生成长的“云端”引路人

“教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这份责任,是浦晗从苏州大学博士毕业、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入职宜春学院时便立下的誓言。他承担着《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课时超过四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

他不仅是传统课堂的坚守者,更是教学创新的开拓者。当疫情将三尺讲台搬上“云端”,浦晗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机遇。他迅速适应“主播”身份,反复探讨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把理论讲得有深度、有温度、有趣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份探索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聚焦于学生最为关切的考研升学之路。

2020年担任学院考研中心主任以来,浦晗主持了四届毕业生的考研工作,服务学生超过五百人。他不仅在院内开设考研择校、选专业、调剂等系列讲座,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数字空间。他利用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打造了一个“线上考研加油站”,个人账号粉丝超过12万。在无数个课余和深夜,他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为天南海北的考研学子答疑解惑,分享学业规划与择业经验。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云端辅导”,不仅惠及本校学生,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他的精准指导下,二十余位毕业生顺利考取国内各知名院校研究生。他以数字为舟,以热爱为桨,成为了新时代名副其实的“云端”引路人。

作为教研室主任,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科建设的骨干。他统筹安排教研室工作,为专业发展殚精竭虑;在学校审核评估、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认证等重大工作中,他勇挑重担,主笔撰写关键材料,为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多年的年度考核优秀和“科研标杆”的称号,正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印证。

浦晗用直播软件为同学们上课

浦晗主持召开2023届考研经验交流会

科研为翼:以“问题意识”为刃,做学术前沿的开拓者

如果说教学是浦晗的根,那么科研便是他翱翔的翼。他的学术旨趣高度聚焦于戏曲思想史与学术史,以“问题意识”为利刃,对近代戏剧研究的转型、现代人文学科的建立等关键问题进行着基础理论与实证的深度开掘。

这份专注与深耕,换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近五年来,他成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纵向到账经费近50万元,展现出强大的科研组织能力。他的学术产出更是“质”与“量”的完美结合:在《民俗研究》《戏曲研究》《文化遗产》等业界公认的权威C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15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彰显了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其专著《现代剧学编年史(1912—1949)》由国家权威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来自学界的广泛认可,是衡量浦晗研究成果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尺。浦晗的研究成果连续三届荣获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包括两次二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一举摘得戏剧学界权威奖项“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全国仅3人)和“田汉戏剧论文奖”三等奖。其获奖事迹被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一篇成果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首批名录,标志着他的研究已在国内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俞为民、郑莉等知名学者在权威媒体刊物上对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业界反响热烈。出于对其卓越业绩的肯定,他于202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赣鄱俊才”青年文化领军人才计划,成为省内青年学者的杰出代表。


服务为怀:以所学惠于民,做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社会。浦晗始终认为,学者的书斋应与广阔的田野相连。他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担任闽南师范大学兼职硕导、江西省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宜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多项社会兼职,将学术影响力辐射至更广阔的领域。

作为“江西省四个100基层文化导师”,他频繁深入乡镇,将深奥的戏曲文化、民间艺术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宣讲。这不仅是一次次知识的传播,更是一场场文化的传承。这些“从书斋走向田野”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戏剧在民间土壤中的顽强生命力,也反过来滋养了他的学术研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浦晗在铜鼓县开展基层宣传培训活动

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浦晗在多重身份中游刃有余,实现了动态的平衡与持续的突破。这背后,是他对“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支撑,服务是延伸”的深刻认知,是他对时间管理的极致运用,更是他对团队力量的感恩与信赖。

从一名怀揣理想的青年博士,到如今在学界崭露头角、在教学一线广受好评的副教授、学科骨干,浦晗用短短数年时间,完成了令人赞叹的蜕变。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忱,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多元发展与使命担当。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深耕者,更是教育教学的践行者、文化服务的推动者,是青年学者中当之无愧的榜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浦晗老师将继续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更加绚烂的青春华章。


责任编辑:钟烨华

图文一审:罗智伟

图文二审:尹 

图文三审:高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