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巡礼】月光与朝阳,照亮一片“不空”的天空​ ——记刘旭东老师的十九年从教路

发布者:wcxy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2

 

刘旭东,男,中共党员,教授,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宜春学院教务处处长。曾获评首届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教师、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群众身边好党员”、宜春市优秀共产党员、宜春市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等省厅级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10项,主持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1个。在国家级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专著《从王国维到京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人文谱系”》获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暗夜独行:今天如何读鲁迅》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你见过凌晨1点26分的宜春学院吗?2025的一个深夜,刘旭东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窗外静谧的夜景,配了这样一句轻轻的问话。窗外的静谧,与他记忆中另一个夜景奇妙重叠——那是2017年,家中主卧的卫生间。几平米空间,惨白的瓷砖反射着电脑屏幕的幽光,他坐在地上,以茶几为桌,在幼子均匀的鼾声里,为自己,也为学生,追逐着又一个黎明。

课堂内外:“一杯敬月光,一杯敬朝阳”的深耕者

从教十九载,时光流转间,即便走上管理岗位,刘旭东的身份标签始终围绕“老师”二字展开。套用他喜欢的歌词“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老师的坚守则是“一杯敬月光,一杯敬朝阳”——在寂静中沉淀,在曙光中前行。

所谓深耕,有时是在生活的夹缝中,为自己开辟一块飞地。那是他记忆里“最惨痛”的备课年。爱人外地工作,他独自带娃。深夜的孩子怕光也怕黑,于是卫生间成了唯一的“书房”。盛夏闷热,寒冬酷冷,键盘的敲击声被狭小空间放大。他必须像一位警觉的哨兵,一半心神追逐着知识的星光,另一半耳朵则留给卧室里那个小小的世界。这种“分裂”,是许多人在责任夹缝中的常态。但当他全然沉浸于如何为一门新课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时,周遭的窘迫便暂时隐去了。“每备一门新课,都像重新活了一回。”在这间特殊的“书房”里,他一次次完成自我的更新,也为学生开拓着知识的疆域。

所有这些深夜的煎熬,都在日间的课堂上得到了回响。他的课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很水”的课程变得引人入胜。一位《影视鉴赏与剧本写作》上的学生回忆道:“刘老师有种本事,能把你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讲得让你忍不住竖起耳朵。到最后,你发现的不仅是镜头语言,更是学习方法,甚至是做人的道理。”

在他的课堂上,思维总是自由流淌。学生胡茵子回忆:“刘老师总能把看似平平无奇的东西讲得趣味无穷。他善于‘跑题’,从鲁迅的小说能讲到宜春的巷陌,从古典诗词能勾连到当代电影,知识在他那里是活的,流淌的。” 这种看似随意的“跑题”,恰恰是让知识回归生活现场的桥梁。

当课堂上的思维火花溅落到更广阔的赛场,便点燃了更具挑战性的创造。多年来,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华文杯”师范技能竞赛、江西省大学生写作大赛等赛事,将课堂的深耕延伸至赛场的淬炼。 

曾获“华文杯”师范技能竞赛一等奖的学生徐睿回忆:“备赛期间,旭东老师带着我们一遍遍打磨,从选题立意到课堂框架,甚至是一个字词的选用,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看不透的问题。”最让徐睿感动的,是刘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休息时间。“他让我相信,思想的精准与深度,值得用最严苛的态度去反复锤炼。”

这份细致入微的指导,并非个例。一位参加江西省写作大赛的学生记得,自己当时因为准备时间不足交了一首稚嫩的诗作,本以为会石沉大海。但刘旭东在赛后特意找到她,温和地指出:“参加这个比赛,最好多写叙事作品,多和老师交流。”那么多稿件中,老师竟记住了她的诗,还会耐心给予方向性的点拨,这让学生倍感温暖与被重视。那份深夜书房里的严谨,就这样从课堂延伸至赛场,沉淀为学生们受用终身的专业底色。

师生之间:“不为远方,只为诗和理想”的守望者

而刘旭东的育人世界,从未被课堂的四壁所束缚。在他看来,教育的根系,唯有深扎于更广阔的生活原野,才能枝繁叶茂。这种不着痕迹的关爱,在特殊的时刻更显温暖。

他当时班上的学生负责人回忆道:“2022年中秋,疫情封校,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开车将温暖送到学生宿舍楼下。他不让我们发朋友圈,怕影响不好,但那份心意,让刚刚离家、无法团圆的我们,感动了很久。”

他的关怀同样细腻地抵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一位学生回忆,因为性格内向敏感,时常情绪低落请假回家,“他都会批假,并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向新班主任肯定我、鼓励我。”这位学生说:“如果不是他的支持,我可能还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 

如果说生活上的关怀守护的是学子当下的温暖,那么对精神世界的点燃,则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远方。自2006年入校,辩论队、天空诗社、清渠读书会……他像一位文化的园丁,在学生心灵的角落播种、施肥。

2014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创建了“天空诗社”。当诗会的学生不安地问“搞这么大,我们真要写诗吗?”他回答得斩钉截铁:“不仅要写,而且要写好诗。”在一个推崇“实用主义”的时代,这看似“无用”。但他坚信,正是这些“无用之事”,像大地深处的根系,默默滋养着人格的树干,让其能抵御现实的风雨,向上生长,触碰天空。这份坚持,结出了果实。诗社不仅活动蓬勃,更孕育出了《天空诗集》。他在发刊词中写下:“因为有了这些作品,你们的记忆便不会从大地上消失……天空不空。”

而他对于学生成长的期待,从来不受社团边界的限制。他珍视的,是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绽放姿态。2016年一个端午假期,怀着四个月身孕的爱人需要陪伴,他却踏上了南下的高铁。八百公里,奔赴一场学生的诗集《听火的心跳》发布会。作者张戈,正是他早年指导的辩论队三辩。同行的老师在朋友圈动情写道:“不为远方,只为诗和理想。”刘旭东心里清楚,更为了“值得”二字——去亲眼见证一颗被他点燃过的文学种子,如何破土而出,迎风生长。这趟奔赴,是对彼此青春最好的致敬。 

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业与理想的担当者  

对一个个具体生命的守护与点燃,最终汇聚成对一份事业的沉重担当。当刘旭东作为专业负责人,面对专业建设的漫漫长路时,这种担当便化为长期且具体的重压。专业综合评价、师范专业认证,以及创意写作工坊的建设……这些工作接踵而至。

“创意写作是传统中文专业创新发展的新生点,”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的眼神也依旧坚定,“我们培养的不是作家,是能应对时代变化的文字从业者。” 在这条推动专业创新的道路上,他始终奔忙不息、笃定前行。

长期的案头工作使他有一度身体发出严重警报。旁人劝他不必如此辛苦,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起点:“当年走进中文系的时候就想过,也许有一天自己能为这个专业做点什么;现在有机会了,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 郭沫若的诗句“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仿佛是他人生轨迹的注脚:个人的成长与专业的发展,已完全融为一体。这份担当,远超出职责本身,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科的热爱与使命。

从1998年入校求学,到2006年回校任教,再到如今在教学管理岗位上仍深耕一线,他曾对新生说:“母校对别人是忘不了的初恋,那宜春学院对我,是无法分手的恋人。”这份“无法分手”,是爱,也是责任融入血脉的宿命。

如今,刘旭东从教已经19年了。他说,以前看院里的老教授何凌风先生写个人材料,开篇一句便是:“从教30年来……”便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除了努力之外,必须有时间的沉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喜欢不值一提。

从教十九年,离他敬仰的老教授“从教30年来”的开篇尚早,路径依然漫长。但刘旭东说,无需多想,只需继续“抬头看天,低头赶路”。 

月光与朝阳,日日交替,无声见证。刘旭东用十九年耕耘诠释:教育的本质,或许从来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生命的相互照亮,是用一颗心的真诚,去守护另一颗心敢于做梦的自由。这片他倾心守望的天空,也因此变得丰盈、湛蓝,永不空旷。


责任编辑:赵小晓

图文一审:罗智伟

图文二审:尹瑛 

图文三审:高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