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瑛,中共党员,教授,江西宜春人,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从教20年,先后获评宜春市“巾帼标兵”,宜春市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宜春学院金牌讲师、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等;四次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其中主持获得一等奖1项,参与获得二等奖3项);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宜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社科课题1项,其他省厅级课题6项;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先后获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近3年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励多项。
“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强调行动导向、产出导向。”这是她一致坚持的教学理念,也是她教学改革实践中一以贯之的行动。
“教学巡礼·立德树人”专栏今天要讲述的是以“新”为舟,以“心”为桨,坚守新闻传播教育阵地的尹瑛老师的故事。
教学理念:知行合一,打破理论与实践壁垒
“新闻传播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这是尹瑛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
2017年,尹瑛主持的“‘专业融合、分层渐进、多元联动、复合评价’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项成果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她和团队成员多年教学实践的凝练与升华。她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悟”。在她主讲的新闻采写课程中,她重视“日常化”新闻采写情境的构建,重视学生新闻敏感、新闻思维的训练,“尹老师的教学案例的更新常常是以‘周’甚至以‘天’为单位更新的”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葛晓彤说,“她总是强调新闻思维的核心是‘求新’‘求真’‘求深’,引导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取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从课堂的新闻播评、案例解析、作品评析到课后的采写实践,她总是有意识地通过多样化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积极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搭建平台。

(尹瑛老师在点评学生项目考试作品)
她的新闻采写实验课采用项目考试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共同的新闻选题进行融合报道策划,最终需提交一组运用了至少三种以上报道形式的融合报道。从选题、策划到执行,她都会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清晰的指导和明确的要求。例如,针对社会现象调查类选题,她要求学生“先查资料,再设计问卷,结合问卷做采访”,步步为营。她鼓励学生打开视野,不局限于校园选题,走出去采访,提升自己的新闻敏锐度。在改稿过程中,她始终以“推倒重来”的高标准和“不厌其烦”的细致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的缝隙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落点。
“改稿过程中,尹老师从不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写,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我们自己发现不足。”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葛晓彤分享道,“这种启发式的指导,虽然过程很痛苦,但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的成长。”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周羽婷则表示,“如果她批注的修改方向我们总是get不到,拿捏不准,她就会直接上手给我们改,因为有的选题时效不等人。大到结构层次调整、小到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稿件修改留下的这些标记也正是我们自主反思和学习的材料。”
“践新知著”公众号和视频号,这是尹瑛及其团队成员结合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特性为学生搭建的自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就是要实践出真知,注重知行合一”谈及账号名称,尹瑛是这么解释的。
对于学生而言,新闻采写训练是从被不断推翻重来到最终找准方向,从泛泛而谈到精准聚焦的过程,葛晓彤表示,她在改稿中传递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脚踏实地、关注现实的专业态度。“她给我们的不是鱼,而是渔。不是标准的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方法和能力。”
育人温度:严慈相济,用耐心陪伴学生成长
“再改改”,是尹瑛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背后,是她对细节的执着,也是对学生的信任与等待。

(尹瑛老师和22网媒学生黄伊琳同学参加大广赛颁奖典礼)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是检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创新传播实践的重要赛事。在近3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尹瑛先后指导学生获得该项赛事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励多项。
在赛事指导过程中,她的指导从不流于表面,她会和学生一起反复研读品牌策单,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与学生反复沟通,跟他们一起头脑风暴,从广告创意、策略表现到具体的文案创作、视频制作、交互设计,她都会认真指点。
“分享按钮的位置要既合理又美观。”“放在这会不会更合适?”“配色是不是要突出主体更合适?”在H5作品指导中,她会与学生反复推敲每个交互细节。这样的对话常常持续到深夜,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她指导的H5作品制作团队在第16届大广赛中斩获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2025年5月,她再次指导学生参加第17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23网媒陈思琪小组传奇今生品牌的文案作品历经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参赛的作品和初稿“判若两人”“脱胎换骨”。从最初青涩的空洞表达,到后来逻辑严密、情感饱满的成熟作品,每一稿尹瑛都逐字分析,在她给学生的文档里,常常标记着满满的批注。
“她让我们明白,好作品是改出来的。”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陈思琪赛后感慨,“尹老师不是在改文案,是在教我们如何思考。”
在她的课堂上,优秀的设计会被赞美,用心的尝试会被鼓励,偶尔的失误会被理解。她相信,严格的要求需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土壤上才能开花结果。
“她是个很有人情味的老师。”有学生说到。
她会在学生因比赛焦虑时说:“没关系,咱们再优化一版,加油。”她会在外出实践时牵挂学生的安全“你们回学校了么?”“到宿舍了么?”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讲台之外的温暖。
以身示范:用行动诠释实践真谛

(尹瑛老师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她说:“我不是在‘教’新闻,我是在和学生一起‘做’新闻——做有温度的新闻,做有力量的教育。”
2025年6月,一场名为“00后给10后上网络安全课”的网络教育公开课先后在宜春市锦绣小学和宜春市实验小学开展。这场被新华社报道、浏览量突破百万的活动,背后是尹瑛和她带领的新闻传播教学团队师生长达数月的努力。
这项活动也是尹瑛主持的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数字化社会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外素养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江西宜春为例》的应用成果。尹瑛长期从事媒介社会学研究,关注网络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伴随数智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备受关注,她的这项课题关注的即是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她尝试将高校的专业资源辐射至地方中小学,通过“媒介素养进校园”的方式,让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将专业学习和服务社会结合,将抽象的网络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提升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水平。
“那段时间,尹老师办公室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参与项目的学生舒杨回忆,“她总是最早到、最晚走,陪着我们一遍遍修改讲稿,大到一句话,小到一个字,都要反复推敲。”
在尹瑛看来,真正的育人就是要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认识专业价值,在实践担当中实现自我成长。从课堂讲授到社会实践,从技能培养到价值引领,尹瑛用行动诠释着“育人”的真谛。她的教育,从不止于教书。
她的同事洪念生老师说:“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处女座,但在工作上她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份对完美的追求,不仅成就了她个人的专业高度,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谈及同事的评价,尹瑛表示,“其实我们不可能把事情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去追求完美。”这既是她从教20年的感悟,也是她未来将持续坚守的方向。
责任编辑:赵小晓
图文一审:罗智伟
图文二审:尹瑛
图文三审:高建青